一直没有更文,收到后台的信息,经宝宝的同意,将他的问题发送出来:
@AD钙奶
我女朋友今天19岁,有轻微的自虐症她特别喜欢被绑着,轻度的5M还有皮鞭,滴蜡什么的都可以接受,是我先提出来的,然后她特别感兴趣,她是处女,有抑郁症,有轻微的自虐倾向。
她正常吗?以前受过一次感情伤害,现在我对她很好,她也愿意和我结婚,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要求她都会答应,不过我没提过过分的要求,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字母,是我从网上查的告诉她,她就特别感兴趣被绑,她正常吗?
轻度抑郁症以持续的心情低落为特征。在情绪方面,心情压抑、郁闷、沮丧,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病前的精神创伤常盘踞在脑中,以致精神不振,脑力迟钝,患者为此感到羞愧和内疚。在认知方面,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降低,思维迟缓,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自我评价下降,常夸大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人关爱,并为此自责和自罪。
在行为方面,动作迟滞,无精打采,表现为被动、依赖、退缩,不愿意与人主动交往。
这位同学从你的问题描述,可以感觉到你并没有因为女友喜欢思&a慕p;慕,迎合你的性趣而开心。相反,你似乎有一些焦虑,因为她过于的迎合感到了“害怕”。但心她曾经玩过?担心她的身心健康?因为抑郁而喜欢上这个?以后会不会更加重度?
但实际上,无论抑郁症还是少数性癖,都没有任何值得羞耻的地方,造成如今这样无奈局面的,正是去污名化过程中的粗暴割裂,而导致不可察觉的新污名。
但如同科学不断质疑推翻的常态一样,围绕抑郁症病因、确诊和治疗的结论也在不断被拓展、重塑和刷新;因认知或个体经验所限,以及错误的去污名化思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仍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存在着。
比如:为了洗脱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承受能力差”的污名,将抑郁的发病描述为“毫无缘由、没有前兆、不能自控”的。目前抑郁症的病理基础,公认为脑内神经突触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接收功能下降,也就是说抑郁症确实存在大脑的器质性改变,并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情绪不好”,也无法通过“坚强点挺过去”“放轻松想开点”达到治愈。它当然不说明患者“性格懦弱”“没用”,但也并不像某些矫枉过正的科普所强调,是毫无原因地产生的。患上感冒也多半存在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毒的情况,患上抑郁症当然可能存在外部原因。
生活中的不顺和重大打击导致心境低落进而恶化为抑郁症的情况十分多见。实际上,同样面对生活的打击,有的人确实比别人更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的“素质-应激”模式对于病因的解释是,抑郁症患者本身具有易感性,也就是对抑郁症的“免疫力”较低,比较容易被不好的生活事件激发,导致患病。这种易感性可能来自于遗传。有研究发现,人体内的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会影响到人在面对挫折打击时是否持续出现抑郁情绪。2016年的一项参与者人数约30万人的大样本基因研究发现了数个与个人主观幸福感、抑郁和神经质有关的基因。
易感性也可能来自于从童年创伤性经历所习得的不良认知模式。即使遗传并没有赋予个人易感体制,若童年时期遭受严重创伤性时间,这些压力体验也会在人脑神经元的DNA表达上留下伤痕,塑造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路径,使我们在日后经历挫折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持续的抑郁情绪。
为洗脱软弱愚钝的污名,也曾一度存在将抑郁症精英化的思维误区,将它描述为一种属于高学历高智商甚至高收入阶层的心理病。娱乐圈,艺术圈,学术圈,的确这几个都是高压力高社会阶层的群体,不过这也只与个人心理环境有关,“贵族病”之说是站不住脚的。讲了这么多,抑郁症是抑郁症,思&a慕p;慕是思&a慕p;慕,别多想。
那为什么好像这个圈子里“抑郁”患者挺多的?
网络社交达人们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时下微博,微信,知乎,豆瓣,不少用户的简介上都写着“抑郁症患者”“躁郁症”“控制欲”“暴力”,好像还都是“贼帅贼美”的用户,额……难道真是因为美的睡不着嘛。但是事实是并没有任何研究证明思&a慕p;慕与抑郁症有任何的关系。
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一方面如上所说,确实这些用户大多颜值不错,引得广大同好心生爱怜,“好想保护她”,“我来做你的主人可以吗,带你走出迷茫”,“小哥哥,别难过了”……
另一方面大多数抑郁症其实是双相的,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很多躁郁症前期都被误判为单相抑郁。一些躁郁症患者会有性瘾的症状,并倾向于寻找刺激,思&a慕p;慕作为一种刺激程度较高的性行为,就容易被他们选择来作为发泄的途径之一。
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比较可恶了,打着抑郁症的旗号给自己搞“特权”。
“你最好不要惹我哦,不然我发病的话我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今天我必须买这个东西,不然你看着办”;
“我发病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啊,偶尔出去约一下又怎么了,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就不能体谅我一点吗”;
灰度社交